论文关键词:成语 修辞 中国文化
论文摘要:汉语成语足汉语词汇系统的特殊部分。中国文化在成语的生成和使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成语修辞现象即根源于中国文化。本文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、文化心理、审美情趣以及汉语与汉字的特点等多角度探讨了成语、修辞与中国文化的关系。
不少成语是语言中的活化石,它们大都来源于古代,贯用于古今,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。汉语成语数量大、内容丰富、使用普遍,反映了汉文化的方方面面。同时,成语的产生与使用也是汉族人民修辞活动的一部分。本文试图从文化背景角度对成语与修辞作些探讨。
1成语与修辞密切相关
成语与修辞密切相关,有三层含义:
1. 1成语是修辞活动的产物
《周易》说:“修辞立其诚”。修辞立其诚,主要体现在语言交际双方要有“合作精神”。语言交际双方都有双向沟通情感和信息的良好愿望,组织或调整自己的话语,把交际活动进行下去。这就要求语言表达要有表现力和说服力。于是人们常常采用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,即修辞技巧的运用。这些修辞技巧有的十分精妙准确,为后代人们一再模仿沿用,久而久之,就出现一批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、词组或句子。成语就是其中沿用至今、具有特殊含义的固定词组。
1. 2运用成语本身就是一种修辞现象
人们在进行语言交际时,为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,常常选用一些富于表现力的句式或语言材料。成语是一种既富于表现力又简洁通用的“语言材料”,所以被人们普遍使用。因此,从广义上说,“运用成语”也是一种修辞方式。
1. 3成语是多种修辞方式运用的成果
成语的生成、构造或使用牵涉到许多修辞方式,系统研究成语,可以发现许多修辞方式的影子。例如,如鱼得水(比喻),移风易俗(对偶),国破家亡(互文),磨刀霍霍(摹状),白山黑水(借代),而立之年(割裂),千钧一发(夸张),阮囊羞涩(用典),老死沟壑(委婉),瓜字初分(隐语),逃(桃)之夭夭(双关),关门大吉(反语)。
研究修辞方式在成语中的运用,可以“窥一斑而知全豹”,了解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。
2成语修辞的文化机制
2. 1务实精神与具象思维
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达,铸定了中国文化具体务实的传统。章太炎所说的“国民常性,所察在政事日用,所务在工商耕稼,志尽于有生,语绝于无验”较准确地刻画了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“重实际而默玄想”的民族性格}z}。这也影到了中国人的说话方式,简洁具体,有理有据。这个“理据”往往指的是生活事实的验证和古圣先贤的经典论述。
这种具象思维,使人们在言语活动中,遇到稍微抽象的东西,就把它具体化。汉语成语多用比喻、摹状,就是这种具体化的反映。“危如累卵”(比喻)让人头脑中浮现出“许多鸡蛋垒在一块儿,随时可能崩塌”的画面。“磨刀霍霍”(摹状)使人仿佛看到奋力磨刀的样子,听到磨刀的声音。
这种具象思维,也使人们想把自己的论述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。中国人素来“崇古”,古圣先贤的语言、古人的事迹,都被时间赋予了经典的地位。于是人们说话作文,总喜欢引经据典。许多成语既是人们引经据典的成果,也是后人经常引用的“经典”。如“四体不勤,五谷不分”(《论语》),“阮囊羞涩”(古人事迹)。
2. 2喜新求异、含蓄委婉的文化心理
古人在具体务实的基本精神的基础上,又有追求遣词造句的新颖奇特的心理。韩愈在《答李诩书》中提出“惟陈言之务去”,主张语言运用力求独创、新颖。可见,喜新求异是汉语修辞活动的一个传统文化心理。另一方面,中国人以含而不露为美,喜欢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。这两方面都要求语言交际时“换一种说法”。古代的文人雅士,说话作文时追求“雅言”、“美辞”,创造出许多打破常规的表达方式,促使一些修辞方式的产生和推广。我们可以在许多成语中看到这些修辞方式的运用。
例如,说“贫困、没钱”平淡无奇,就用典故“阮囊羞涩”(用典);用“白山黑水”代“东北”,用“苍山洱海”代“云南”(借代);截取孔子的话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”中的“而立”、“不惑”造出成语“而立之年”、“年届不惑”等(割裂);“瓜字初分”旧指女子十六岁,就是拆“瓜”为“二”“八”、蕴“二八一十六”之意(隐语)。儒家文化讲“礼”,“尊人抑己”,许多成语都有这种色彩。如“客人来了”,说“大驾光临”,自家因此“蓬草增辉”。“自己死了”谦称“老死沟壑,’(委婉)。另外中国人也不乏幽默的细胞,“逃跑”说成“逃(桃)之夭夭”;“不得不关门停业”说成“关门大吉”(反语)。夸张修辞格直接创造了非现实的诡异画面,如“气吞山河”、“天翻地覆”。
2. 3均衡对称的审美情趣
均衡是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,也是汉族人民修辞活动中的一种审美情趣。中国传统思维有一种朴素的辩证观,即以二元对待的观点来看待、分析事物,重视事物的关联、对立及其变化。故在语言表达时,常用字数相等、结构相似的语词表达相同、相反或相关的意思。成语中运用对偶、互文、双关、借代,就是这种均衡对称的审美情趣的体现。成语内部语素对偶、互文,前后对照,互相补充,相辅相成。成语字面意思与实际意思,通过双关、借代巧妙联系,有虚实映衬之美。
汉语成语多采用“四字格”,就是因为“四字格”四个字两两相对,完全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。
2. 4汉语与汉字的结构特点
汉字是表意文字体系。汉字形音义的特点是成语修辞的基础。方块汉字,有立体感;字字分写,形式整齐;元音辅音相间,音节分明、洪亮,有节奏感,容易形成“四字一组”的成语。四个字两两相对,非常适合对偶、互文。汉语中同音词大量存在,有利于构造谐音双关。汉字字字分写,可以随意截取,重新组合,适合用典、借代、割裂等辞格的运用。汉字形体由有意义的部件“拼装”而成,可以通过“析字”构造隐语。
3结语
成语是汉文化的一个缩影,成语是有待于人们开掘的一个汉文化宝库。多视角研究成语(修辞即其中一个视角),即可发现汉语的一些本质规律,也可触摸到汉文化律动的脉搏。
随机阅读
- [文化研究] 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文
- [文化研究] 论析中国文化英雄与中国文
- [文化研究] 我国广告传播中的品牌文化
- [文化研究] 浅谈校园文化的教育影响
- [文化研究] 试论孔子学院对中国文化外
- [文化研究] 简析中国文化取向与社会互
- [文化研究] 中篇小说创作概述
- [文化研究] 电影文学创作与评论综述
- [文化研究] 试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
- [文化研究] 浅谈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
热榜阅读
本周TOP10
- [文化研究] 简论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及其
- [文化研究] 浅论网络文学对校园文化的
- [文化研究] 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构原
- [文化研究] 试论成语中的中国文化
- [文化研究] 台湾散文概述
- [文化研究] 论汉字蕴涵的婚姻文化
- [文化研究] 试析孤的象征意义在中国文
- [文化研究] 校企合作的文化支撑及文化
- [文化研究] 浅析培养文化意识提高跨文
- [文化研究] 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发
- [文化研究] 长篇小说创作综述
- [文化研究] 试析从中西比较的角度谈中
- [文化研究] 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文
- [文化研究] 传统文化和思维特点对中国
- [文化研究] 试论孔子学院对中国文化外
- [文化研究] 浅析提高体育信息化水平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