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
英国威廉希尔公司-官方app下载

当前位置:主页 > 毕业论文 > 教育类 > 教育理论 > >

课堂教学改革要追求本真

来源::未知 | 作者:英国威廉希尔公司-官方app下载 | 本文已影响
     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改革大潮,时下波涛汹涌,荡激着人们的观念,催生着新的教育理念的形成,课堂的变化着实让人耳目一新。 一时间研究性学习成为新宠,讲解式教学被打入冷宫;捧着电脑上课成了时尚,只拿粉笔进教室被视为落伍……冷眼观察, 现实中的所谓课改有不少其实是在课堂上耍弄花拳绣腿,完全不顾教学规律, 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本真。允许改革出失误,但是我们必须知道课堂改革不是随意改,要弄清其科学内涵,在其本真的基础上,探求完美。千万别打着“新课程”的旗号走进“形式主义”的误区,千万别让课堂变“客堂”!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看法:
        一、加强理论学习,弄清课堂教学改革的内涵,提高教师素质,科学指导教师进行课堂改革。
        课堂教学改革必须有先进的理念作指导,所以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,吃透课改精髓,认真钻研教学法、教育学、教育心理学等基础理论。在专业知识、理论方法上,要以“人有我新,人新我深”的进取思想为指导;在教学艺术上,要立足实际,不断创新;在教学改革上,要认真研究, 把学习、教学、科研融为一体,不断提高理论修养,克服教学改革中的盲目性。 
        课堂教学改革最大的特点是以新的教育理念、思想和教学方法替代过去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。改革不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,而是对传统的批判、继承与创新,创新要以继承为基础,继承要以创新为导向,对于传统的好的做法我们仍然需要认真总结,并发扬光大。
       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,教学活动过程以教师、教材为中心,教学内容陈旧,教学方法手段落后,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,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。新课程改革就试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、加强学生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,由此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和要求。于是,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,很多教师都认为凡是“传统的”,都是要批判的、应该改变的,与以往的教学划清界限才能够体现出改革的意义。看看今天的课堂,大有“推倒了重来”的势头。
        当我们冷静思考、重新审视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时,我们应该承认,教学改革不能忘本,传统教育中有很多教育因素是宝,舍弃了这些,新课改会缺乏发展的底气。即便是素质教育最忌讳的灌输教学、死记硬背和考试,在新课改的环境下,也不是一无所用。我们主张学习探究, 有时适当的灌输也是可取的。例如,直接向学生介绍一些人文背景、历史知识 等。又如,我们反对死记硬背,其实,适当的死记硬背也是必要的。比如背英语单词、名句佳篇、政史地生知识。虽然理解记忆十分重要,但缺少了死记硬背的强化,在记忆的熟练程度和持久性上都会大受影响。因此,教学改革和创新决不是空中楼阁,必须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“扬弃”。
        二、正确理解新课程倡导的几个理念问题
        如什么是“合作学习”,什么是“探究学习”等。时下的课堂把“小组学习等同于合作学习”,把“探究学习做成了学生自流”,我认为这样做是错误的,他们只注意了表象,而忽略了内涵,其实是比着葫芦画瓢,好多教师是驾驭不了“合作学习课堂和探究学习课堂”的。
        新课程倡导“自主、合作、探究”的学习方式,要求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合作学习。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某些共同任务,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,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的学习。它的外显形式经常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。
        然而,有的教师认为,只要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,学生自然就会合作。于是,在课堂上,教师只是简单地让五六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,然后布置一下学习任务,要求小组完成,既不指导学生如何与其他成员合作、交流,也不注意监控学生在小组中的交往、互动情况。结果,学生在小组内仍然是各自为政,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。而且在许多小组合作学习时,总有部分学生无所事事,或者做些与小组活动无关的事。究其原因,主要还是教师只关注小组活动的结果,而对各小组活动的过程,小组成员的参与情况不太重视和关心,使小组合作学习仅仅流于形式,没有起到合作学习应有的作用。
        其实,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式是多姿多彩的,有创新,还有继承,而不是简单、刻板地转换一种教学方式。多元的学习内容需要多元的学习方式。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,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。 不同的教师,不同的学生,不同的教学内容,不同的教学环境,需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;相同的教学内容,不同的教师,不同的学生,也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。该讲授的必须讲授,只不过在教学中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,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,不要一味地“满堂灌”,能使学生切身感受到“个人意义和价值”,对学习更有兴趣,更有情感体验,这本身就是新课程的课堂特点。
        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,教师也要深入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度,不能停留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的模仿上,保证学生个体独立思考的过程,防止合作学习过程只为优生提供权威发言的机会,而中等生、差生在合作讨论中没有思考时间,只能成为一个倾听者和附和者。这样的合作学习反而使1+1<2,失去了合作应有的价值。 
        实施新课程的实践中,学生自主意识得到增强,合作欲望不断提高,探究热情持续高涨,课堂中出现了前未有的激动场面:发言不必举手,想说就说;自由离座位,想动就动……井然有序的发言变成迫不及待抢答,安静的教室里人声鼎沸。教师对学生“只放不管”,热闹过后,学生的能力没有丝毫的提高。
     民主并不意味着盲目迁就,自主也不等同于放任自由,尊重更不能演化成放纵。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复杂的创造性劳动的过程,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不断探求、发现规律、理解掌握知识、开拓思路、发展智能的过程。如果对自主的理解出现偏差,就会出现一些表面上看是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,让学生获得了自主的权利,可实际上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,还是“被动的学习”现象,学生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,只不过是以前教学“放羊式”的翻版而已。我们在实践新课程时,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,注意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,别让变了味的“活”、走了样的“动”迷惑了我们的理性,千万别打着“新课程”的旗号走进“形式主义”的误区,千万别让课堂变“客堂”!
       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,把时间还给学生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开口讲,很忌讳“讲”,到了谈“讲”色变的程度。于是乎,不少教师把“少讲”或“不讲”成为平时教学的原则。本来一讲就明的问题,非要跟学生“自主”,玩“捉迷藏”。认为这样避了“灌输”、“填鸭”之嫌。于是乎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,没有指导、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,看得如何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,由学生一看到底;有的教师还提出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,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,学习伙伴由自己挑,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等等。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流式的学习方式,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,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。有的教师不知及时介入学生的学习活动,在学生活动时,只是自己站在讲台上、或者看看教案、或摆弄摆弄教具、或四处张望,就是不肯去下讲台,深入到学生中去。好象学生动起来之后,教师就可以彻底“解放”了。实际上,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过程中,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,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: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。学生小组讨论的时候,教师不是等待、不是观望、也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,教师应成为小组的一员,参与其中,并对小组学习过程要必要的指导,切不可放任自流,使学生能真正的自立。 
       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认为,在活动中学习就是探究式学习。于是课课必安排活动,如在语文课中安排学生表演,数学课中安排动手操作,外语课中安排舞蹈等等,认为这就是“探究”。在这里笔者并非反对在课堂中组织这些活动,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组织这些活动。有些公开课中的表演是教师提前排演好的;动手操作完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完成的,学生只是完成教师的操作指令;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,从选题、制订计划到活动的实施都是教师一手包办,学生只是参与“表演”。这样的活动对学生来讲毫无探究可言,更谈不上创新。完整的探究式学习过程,首先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,让学生产生问题,然后围绕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问题的解决进行推测、猜想、规划,找出可行性方案,最后由学生根据设计的方案在实践中实施、验证,从而解决问题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,亲历探究的全过程,获得探索的积极体验,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和成果,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方法。
        课程改革大力提倡在教学中,面向全体,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。实际上,并不是所有的学科知识都适用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。有的教师不管学习内容、学习目的,一开课就要学生探究,课堂气氛十分活跃。忽视了传统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。实际上,那种体现事物名称、概念、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的知识就不需要学生化时间去探究,靠听讲、阅读、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。无需探究的问题却要去探究,导致了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。我们说,设计的很好的接受学习同样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。另外,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在课堂中不能截然分开,更多的应该交替应用,在接受中有探究,在探究中有接受。将探究泛化,只能降低课堂的有效性。教学观念的先进与落后的试金石是效益,而非“探究”。
        课改不同于一般的传统教学,在教学中更着力于能力的培养,目前很多课堂教学改革没能落到实处,究起原因就在于目前对于教师课改成果的衡量,依旧局限于学生的分数。这样,使得有关教师对教改虽有计划却难于实施,往往名为课教改实验,但迫于分数和升学的压力,于是不得不违背教育规律,加班加点,又回到以考分为标准的一般教学之中。而学生呢,依旧沉浮于题海之中,因此,改革对教师,对学校的评价制度,改革与当前课程改革不适应的考试制度;建立一种科学、合理的考核、评价制度,这必将大大减轻教师、学校的压力,实则减小了课改的阻力,势必促进客观的快速发展。
        总之,课堂改革不是简单模仿,而是深刻领悟,灵活运用的过程。需要的不仅是外在形式的表现,更重要的是对教育内涵的理解,抓住课堂教学的本真,形神兼备,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活起来。

英国威廉希尔公司-官方app下载

随机阅读TODAY'S FOCUS